今年6月是全國第十五個“安全生產月”,新華社和中國電力報的媒體記者近期走進中廣核紅沿河核電項目現場采訪,親身感受核電站里的安全文化。在這里,他們親身體驗了安全帽撞擊、洞口墜落等現場安全培訓,還“突擊”到訪核電機組的施工現場,隨機檢查現場工人的安全裝備,并追問管理高層有關安全的種種細節。最終,他們給出了作為安全問題“找茬者”的答案,見證了中廣核走出去的“安全秘訣”。
追問中廣核為何死磕“腳手架”
采訪首日,記者參加了中廣核紅沿河核電項目安全管理實踐介紹會,聽取了各方對于安全實踐的經驗反饋。在會上,記者對中廣核紅沿河核電項目“死磕”腳手架這一細節表示濃厚興趣。紅沿河核電二期項目將施工現場的普通腳手架管全部改為鍍鋅腳手架,并對在腳手架施工人員進行專項考試。該項目總經理田瑞航說,腳手架作業安全風險高,臨海腳手架多次使用后易腐蝕,一旦有人員傷亡,其巨大損失難以估量?!案匾氖巧鼰o價,中廣核在安全方面的投入花多少錢都是值得的,我們的安全目標是‘零輕傷’?!薄?/span>
中廣核20萬工時工業事故率低于歐洲1/100
次日,記者還“見縫插針”地采訪了中廣核工程公司安全總監袁樹軍。他直言,就是要想方設法把質量隱患暴露出來,暴露出來才能去解決?!敖鉀Q今天的問題,就是對明天的預防?!痹瑯滠娡嘎?,中廣核工程公司2015年20萬工時工業安全事故率僅為0.0121,不到歐洲平均事故率百分之一,亦低于美國的兩百分之一。
袁樹軍說,除了在建造階段的工業安全,核電建設安全最大的挑戰是質量挑戰,包括設計工作的質量,安裝與調試的質量、管理質量等,都是要“一次把事情做好”。他舉例說,在作業工程中,除了本身的技能知識以外還需要一個大環境來支撐,包括管理的影響,甚至細微到空氣質量、水源質量、噪音等外部條件都影響到員工的專注度。
中廣核工程公司還通過“大數據”確保安全。在中廣核紅沿河核電項目現場,安全監管員用手機隨時拍可能的安全隱患,上傳到自主開發的APP軟件,當天晚上統計,并于第一時間進行整改,讓隱患無處遁形。
現場體驗核電“新人”安全必考課
在紅沿河核電二期項目的監控辦證服務中心,記者們做了一回核電“新人”。在安全帽撞擊體驗區,3名受訓學員在培訓教練指導下穩穩地戴好安全帽,身高1米8的中國電力報記者是現場記者們當中個子最高的,率先體驗并第一個感受到了“棒擊”。他直言,只有親身體驗安全帽撞擊后,才明白“安全帽”這三個字的意思。
中國電力報記者表示,當金屬棒砸在安全帽的一瞬間可以感受到一聲似乎由腦內傳來的巨響,雙腿不由自主的微蹲,不難想想這個力度如果直接作用到頭頂是什么效果。他回頭看一眼體驗設備,手不自覺拉了把帽帶。
在接下來的洞口墜落體驗區,記者信心滿滿,“不到一層樓的高度,跳下來根本沒有問題!”可是當洞口打開的一瞬間,他立刻收回了這個想法?!霸陔p腿完全無處借力的情況下突然下落,與主動跳下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一瞬間似乎都可以感覺到腎上腺素極速升高,只能完全寄希望于腳下的保護措施?!?/span>
記者們所在的安全體驗區,設在紅沿河核電站入口處,往里緊挨著監控辦證服務中心。中廣核紅沿河核電項目現場4500多名員工在上崗前,都經過了這里的安全培訓,這是一道必經的安全考試。
記者觀察:核電走出去需要中廣核這樣的“安全底氣”
至此,你也許會問,安全文化之于中廣核是個什么樣?是工地上的大紅標語?還是安監手里的哨子?中國電力報記者在紅沿河核電站現場給出了自己觀察到的答案:“自覺”。他發現,這里的工人登高自覺系上安全帶,無車無人情況下自覺走斑馬線,管理層自覺組織學習安全知識。他說,最好的管理是全體員工的自律,在這一點上紅沿河核電工程團隊做到了。
作為一名從業16年的資深記者,新華社的記者尤其對我國核電發展的歷程如數家珍、感觸頗深,他在采訪結束后評價稱,中廣核紅沿河核電的安全管理水平是我見過的核電站中最為出色的。他認為,這里的安全管理給人最深刻的印象不是規章制度的嚴密,不是高科技手段的充分運用,不是針對新入行人員和機構的細致,而是這種融入身體的安全意識和敬畏。
他說,“我國核電發展需要科技支撐,也需要走出去進行產業開拓,但最需要的,還是中廣核這樣的安全底氣?!?/span>